熊猴

Macaca assamensis   M'Clelland
   

  654  浏览



形态描述

体型大小与猕猴相似,体重10-15kg,体长500-700mm;尾长,约为体长的1/3。与猕猴的不同在于颜面部相对较长,眉弓较高而突出。头顶的毛向四周散射并生成毛漩。体背和腰臀部缺乏棕黄色或橙褐色,主要呈暗灰黄色。下体较灰而淡,仅略带灰黄色。

生物学

熊猴为喜马拉雅山区和印度支那地区的特有种。主要栖于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暗针叶林。它们的栖居生境和习性与短尾猴等有些相似之处,但熊猴栖居生境相对较高,在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栖居生境的海拔多在2500m左右,更具耐寒性,而且分布的纬度偏北。熊猴在林中比短尾猴更喜树上活动。每日在树上的活动时间明显多于地上活动时间。熊猴种群相对较小,每群约10只。主要以野果及植物的鲜枝嫩叶为食物,也食部分昆虫、两栖动物和小型鸟类。迄今为止,有关熊猴繁殖习性的野外研究几乎无报道。

国外分布

本种在国外见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老挝和越南。

国内分布

广西,西藏,云南,贵州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据John和Kathy MacKinnon1987年估计,熊猴的整个分布区的总数量不超过30万只,其中有2万余只在保护区中,该数值可能过于乐观。熊猴在我国的分布区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及猕猴和短尾猴多,估计数量约8000只(马世来等,1988)。 致危因素 在我国,熊猴数量减少的因素主要是栖息生境的森林被砍伐和破坏以及被偷猎。
饲养情况 在国内熊猴有少量饲养和繁殖,雌性性成熟年龄约在4.5岁,雄性约3岁,妊娠168天左右,分娩期为每年的3-7月,每年1胎,每胎1仔,饲养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6年(陈元霖等,1985)。
现有保护措施 熊猴已被列为我国国家级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部分种群栖息于西藏和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内并受到了较好的保护。
保护措施建议 在熊猴分布区内,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制止对熊猴的偷猎。